
西沟长城位于绥中县永安堡乡的西沟村,有“第三八达岭”之称。那里山岭连绵,峰峦奇峭,东望燕山余脉奇峰,西接蓟镇长城的界领口,南连九门口、山海关,北侧则和河北省抚宁相邻。登长城最高点可见点点白帆缀于海天之间。在那里,不但可以观赏盘旋飞舞直插云天的万里长城,而且还可以一睹辽宁和河北两省风光。
西沟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万里长城整体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不同于万里长城任何部分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奇迹。这段长城不但地势最险峻,而且建筑布局最为雄伟壮观,至今保存也最完整。因此,它被誉为“第三八达岭”。
在西沟长城的干线上有一个重要的隘口——“大毛山口”。据说,“大毛山口”的得名是因在山岭下的南面有一个小山头,其壮如蹲距的猫,面对着岭上的隘口,故称此山为“大猫山口”,后来习惯了就称“大毛山口”了。“大毛山口”岭高坡陡,公路在山间盘旋,当跃上岭顶时,即到了长城上。当你到了那里,立刻就会发现那里的长城太壮观了,四顾茫茫,苍山如海,层层峰峦,真如“卷起千堆雪”的浪涛。一个个山峰争向青天,一个更比一个高。在那样高的山顶上,敌台林立,一个接着一个。我们马上就到到达“大毛山口”了,到时候我们下车去好好浏览一下那壮观的景色。
其实西沟长城不仅以险峻而号称一绝,而且城上的敌楼建筑也是别出心裁的。根据地形和功用的不同,造型也不同。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扁形,有的全部砖石结构,有的砖石木材混合结构。有五眼敌楼、六眼敌楼,有哨楼、库房楼、铺房楼等等,使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尤有巧妙的是,敌楼内部呈空心,史籍上称为“空心台”。这种上下两层的空心台,上层为士卒放哨的小铺房,下层为戍守的堡垒。十个券门,六个通道,不仅支撑了建筑的顶部,而且保证了运兵的自如。上下两层的联接,则靠内侧的楼梯,进出口券门仅容一人行走,其战备观念之强,可谓至矣尽矣。走进这一座古老的敌楼,我们是不是都为他那富有变化的布局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感到惊讶和喜悦呢?而建筑艺术如此精美,不仅反映了明代筑城匠高超的技艺,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筑城组织者长期戍守塞上的决心!
在河口村的东山上,有一个宽六米余、高二米多、进深约五米的想南开口的自然山洞——金牛洞,就是西沟长城的东端终点。
长城修到金牛洞不再向前修了,这里还流传一个很有趣的民间传说。据说,在秦始皇修长城时,已经修了几年,城墙也修出去几万里了,但要修到什么地方为止呢?秦始皇不知道,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使他很焦急,弄得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日夜愁思,寝食不安的。忽然有一天,他得到神人指点,告诉他说:你修长城就照老黄牛走的路修吧,它走到哪里就修到哪里。这样,秦始皇有了主意,把这话传给修长城的人,告诉筑城的人沿着老黄牛的足迹修。长城继续向东修着,漫无尽头。这一天,果然出现一头硕大的老黄牛,从长城的断头处向东走去。修长城的人看见老黄牛,立即跟在它的后面向东赶修。修着修着,当这头老黄牛来到河口村附近时,头也不回地过了河,然后就奔上崖边这座高峻的石头山,最后径直钻进半山腰的那个石洞去。筑长城的民夫一齐向前抢修,于是就把长城修到了洞旁陡峭的石壁上。再到洞中看那头黄牛,已经没有了。因为长城再也没法修了,所以这儿就成了长城的终点。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山洞叫做“金牛洞”了。